改變(轉移)帶來的新契機

不約而同的,在2016年底與2017年初,羅胖與許景泰老師都提到了網路人口紅利。自從iphone與android手機問市以來,加上3g網路的收費下降,開啟了大量通往網路的入口。以往想上網還必需學習用電腦,使得網路族群大多數的年齡層偏低,而行動通訊的便利性,帶來了更多年齡層的移動。先前到某門市拜訪朋友時,還遇見70多歲的老夫婦從美國回台,只打算待一小段時間,所以在找適用的網路解決方案。
台灣人口約2300萬左右,而目前網路人口約1700萬,約7成人口都有使用網路的習慣。也因為大量的人口轉移,讓電商從過去的透過大平台(yahoo拍賣、pchome、露天拍賣),變成經營自己的網路平台,而且開啟了形形色色的行銷、廣告模式。
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是民國60~70年代末,在這個年代打拼的人,大多是離開家鄉到大城市,並做著他們在家鄉從沒看過的工作(鄉下就只有種田)。這是人口的實體轉移,造就了現在的台北市、新北市的人口密集度,也造了許多經濟規模。這年代的人只有不種田,我要做生意,我想創業的念頭大過一切。這樣的觀念對於那個年代的父母,也有著覺得孩子的想法不踏實的念頭。
緊接著來的網路時代(1990年開始),人們開始在網路上(bbs上)協作(交換資訊),開啟了大量的創作,也從網路的連載轉而到實際書籍的出版。更有一些目前看到的神人級IT高手,從這個時間就在與比他們年齡大上7~10的成年人交流,進而造就他們目前有機會變成神人的契機。
而約2000年開始的網路拍賣大戰,更是一連串的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2009年底的iphone 3GS發表,再加上台灣的3g網路漸漸成熟,大量的改變人們的習性。
70年代人口的實體移動帶來了大量的經濟紅利,夜市文化約莫也是這個時間點成形的。90年代網路的移動,也帶來大量的電商發展。相較於當公務員這件事,台灣社會的許多人就是不停的改變(轉移),早從幾百年前渡海來跟原住民搶地盤、對幹,到工業時代發展提著一支皮箱出國跑業務,到台商的南進、西進,到2010年的年輕人出國打工,再到2017年的網路經濟。再再都表現出,台灣人對於改變的接受度很大。
而每一個改變的節點,均對許多人造成影響。不論環境怎麼改變,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於不變就是最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