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宜新老師的臉書上,看到這麼一段問題:「人生前段沒做對的事」。有那幾件事沒做對,所以讓你現在的人生必須付出代價。
對於上面幾點,我目前明顯有感觸的是“沒鍛練身體”吧。
但在我心中對於這個問題:「人生前段沒做對的事」,我的答案是“習慣負債”。
是的,人生過於“習慣負債”,而不停的預支未來。當透支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要花許多的時間去還。
要說我人生中第一筆大金額的負債,就是學貸…
另外是大學時期,刷卡累積的卡債,這兩筆總計40萬。
在大學時期沒專心在課業上,到大三時,已修過學分仍未到畢業學分的一半,系上擋修又嚴重。在考量大六才有機會畢業,但學貸會來到60萬的情況下,決定休學。
就這樣帶著30萬的學貸與10萬的卡債,以及高中畢業的學歷,出社會了。
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計時工,月薪在20k左右。做了一年。
第二份工作是作業員,月薪在28k左右。做了一年半。
第三份工作是3c通路銷售員,一待就做了8年。因為是獎金制的,最低領過18k,最高約48k左右。也在這個時期搞懂了一些電腦的東西。
其實在3c通路的8年期間,已還完40萬的負債,雖然中間還出現健保追繳4萬元左右。但每個月遇到一些新鮮的3c產品,會有購買的衝動,所以一直沒有存款。
在沒有存款的情況下,又決定結婚,就又開始“習慣負債”
3c通路8年期間,信用其實已經重新建立,所以銀行願意借我50萬的信貸,也就用這筆錢完成終身大事。
原訂7年的時間,慢慢還款。隨後因職位調動不順利,離開3c通路,去做了半年房仲(前三個月有底薪)。2個月的擺攤生活。
然後在2年多前,進入保險業。
進入保險業後,覺得教育訓練不夠多,就開始自己找來學,結果學了“保險從公益出發”,看了{平民保險王}。開始觀念跟單位有出入。
在不賣終身險的情況下,可想而知,大多數的業務員都只能陣亡了。
個人負債就在結婚後,從事房仲與保險期間,來到最高。
那麼現在我的職業呢?就待在某通路賣賣家電。
每個月的收入不到30k,先前欠的信貸所以薪資要被法扣三分之一,每月要付11000元的房租。
剩下可支配的金額,大概就跟大學打工差不多吧。
連續兩次的信用破產,大概也就10年多一點的時間。
真得要說慘,這社會上比我慘的人更多。
有朋友家族負債超過3千萬,有朋友當保人欠200多萬的,更有人加盟甜點品牌最後負債600萬收場。
曾經有朋友問我,如果人生重來,我還會放任我這樣負債嗎?
其實負債並不是壞事。
重點在負債的原因在那?
它實際上的價值在那?
認識超過4年以上的朋友,都覺得我的思維轉變很大。
如果沒有第一次的負債,其實我不會知道我在電腦相關的能力比較好。
如果沒有去做房仲、保險,我也不知道實際上我還有一些價值,是可以提供出來換取收入的,雖然這段時間過得很辛苦,而且還得辛苦一些日子。
在離開3c通路前的一些日子,我被同事戲稱為“數據控”。因為拿到什麼新東西,都想跑一下數據出來。
進到房仲,我才知道我對我熟悉的東西,可以說出一番道理來。
進到保險,才知道原來我的口條算好。
走過這一輪,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追求「用科技帶來更好的人生」,如何有效率的改善流程。
離開3c通路,是因為看不到未來,就像年薪怎樣都破不了百萬。
進到保險,除了開始懂理財,更看到許多3x歲轉職後的人生。
看了福哥的{上台的技術},發現人生更多的選擇,雖然我還沒辦法上憲福的課程。
因為懂低薪的困境,所以我希望能幫更多人,用很低的保費,處理足夠的保障。
但理財與風險規劃是種價值觀的選擇,只要是選擇,就沒有對錯。
在這段低潮的日子裡,感謝每一個幫助過我的人。
如果沒朋友帶我進保險,如果沒她帶我去改名字。
大概也不會有後面這段,我覺得神奇的旅程。
真得要說「人生前段沒做對的事」,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價值觀的建立(懂得做選擇),與理財觀的建立。
現在遇到願意跟我聊天的年輕人,我都希望他們能好好避開,我犯下的錯!
如果學貸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那就一起來學學,如何理債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