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日常}產品規格很重要嗎?

在賣電腦的日子裡,比較規格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電腦的每一個零組件,在台灣市場都能很輕的買到,也造成台灣不少人會自組電腦。

假設一台車你可以自己手動拼裝完,那麼賣整台跟賣零件的,就會是競爭對手;只是車通常都賣整台,所以你不會真得把所有零件都拿出來比價。(改裝市場另計)

在賣手機的日子裡也是,有些人就是喜歡比規格;更有極限比較規格的,市場上給這比較法有個好聽的說詞:「C/P值」。




性價比與使用場景


在初期學習自組電腦時,我也容易在性價比的環節裡。

性價比這東西又有點巧妙,當你的時間很多時,你可能會不停的比價想找到最好。

而你能參考的東西,都是人寫出來的內容,會有著個人的觀點。

在個人的觀點下,性價比就變得有點怪。

性能很容易從規格看出來,是個接近固定的值。

價格就…因為每個人能負擔的情況而異了。

有的人覺得要買小米性價比高,有的人覺得買iPhone的性價比高。

你要說拿小米的人收入所得就一定比拿iPhone的人差嗎?也不一定。

會有性價比的差異,完全是在對於產品的「使用場景」


從自組電腦到買蘋果電腦


在自組電腦的環境中,有個東西叫黑蘋果,可以把macOS灌在自己裝的電腦裡。

“黑蘋果”不在此文章的討論裡,只是有些會拿這個出來說嘴。

我一開始學自組電腦是工作需要,後來是自己開始玩線上遊戲,就會定期1~2年升級顯示卡,4~5年換主機。此時的電腦對我來說就是休閒遊戲用的。

後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進步,遊戲重心慢慢轉到手機/平板介面上;桌上型主機反而對我不是很重要。

2012年我的工作型態也有些改變,開始需要自製DM、型錄、海報;公司提供的電腦通常都很差。

基於移動的便利性,我挑選了一個我覺得堪用的筆記型電腦(C/P值高),沒想到反而陷入另一個坑。

在使用幾個月後,我覺得這個筆電不夠快了,開始爬文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先是將記憶體加到滿…因為有軟體說記憶體不足,然後當機。

再來是把HDD改成SSD…在開啟某些圖檔時不夠快。

一台約2萬元的筆電,又花了5~6千改東改西。

換硬碟時還遇到相容性問題…手邊的工作又停擺了幾週。

整體改完約2個月,發現用起來還是卡卡的…此時因為有一些蘋果圈的朋友

就跑去借他們的機器來測試…然後就入坑。

對。加入MacBook的行列。這件事跟性價比有什麼關係?


電腦的規格真得很容易比較,網路上也有許多測試文章與影片。

但你心中的價值與價格卻很難比較。

除非你能明確說出你現在的規格與使用上遇到的問題,並將其一一列出解決。

價值與價格在你心中才有一個定位,你也才能拿去與規格比較。

這件事也影響到我日後銷售,在比較細節的同時,也會參考其相對應的價值觀與使用場景。

如果比較背後的動機,跟行為有所偏離,我通常也不會給建議。

如果時間夠用,在比較產品規格前,我還是希望用的人先想想:「現在用的東西到底什麼地方不能滿足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