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桃園有件重大工安事故。新聞連結如下
http://udn.com/news/story/7316/2184603
這件工安造成5名工人死亡,其中兩名是一對夫妻,留有兩名就讀國中的小孩。
桃園市長表示此次工安事故每名死者發放10~20萬職災慰問金。
當工安事故發生時,有很多要討論的點,最近剛好跟朋友聊天提到「勞工保險職災給付」,就先從這篇事故來聊。
「勞工保險」對於勞工職災死亡,可以由辦理後事之人申請投保薪資5個月的喪葬津貼。
若該勞工於98年1月1日前有「勞工保險」投保紀錄,於事故發生時仍有投保身份,可再請領40個月投保薪資的死亡給付。就「勞工保險」給付的總金額為45個月。假設投保薪資為20900元/月的話,總請領金額為:20900元/月*45月=940500元。
網路上有個數字是一個小孩從小到大至少要400萬的花費,其中又以大學的費用最高,大學四年就要花100萬元。
如果光就數字來討論,國中到大學(事實上不見得就讀大學)一個孩子就要至少150萬元,兩個孩子就要準備300萬元。而「勞工保險」至少給付94萬,其中還包含喪葬費用,只想問一句:這些錢夠用嗎?
川普的演講技巧
早上聽許景泰大大在說「上台的技術」這本書時,有提到把議題講得簡單,讓聽者容易懂。當下我就想到先前看到的川普的演講技巧,有人分析川普用的字詞,連小學生都聽得懂。那麼就來看看這段影片是怎麼說的?
上台的技術 許景泰直播筆記
福哥說過:簡報就是說服。在上台前要先記住三件事,「來的人想聽什麼?」、「講者想要表達什麼?」、「當這次課程結束,你希望讓聽眾帶走一件什麼事?」。
======================================
一。 你如何準備簡報?
二。 如果不知道講什麼,點子跟內容如何思考?
三。 思考點子,有那些激發方式?
四。上台有那些該注意的技巧?
五。 如何在演講、演說講故事,說得動人?
========================================
一 對方想聽什麼?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身份、職業、經營的項目內容出發。
演講的地方、情境,人的數量多少、演講的主題內容。
講者想說什麼?課程結束了,就能帶走一件事。
簡報以自己習慣的形式來達表
沒有點子該怎麼辦。多閱讀,多看書,多看別人的投影片,多聽演講。
觀察別人的演講:如何開場?講話方式有什麼魅力讓人想聽下去?如何結尾?
許:與關鍵人士交流、逛書店、問問題
與關鍵人士交流:某些議題有朋友的掌握度比較高,就問精專的朋友最核心的價值。最後要收納重點,在交流後,自己歸納三個重點,這樣自己會記得深,也容易說給別人聽。
逛書店: 空檔翻翻書,看別人的書怎麼說明這個議題,有那些角度、個案可以說明這個議題。
問問題:問問題的方式。對目標聽眾越瞭解掌握度越高,可以問一般大眾、講說目標的人對這個議題有瞭解嗎?平常會談什麼嗎?有這議題有什麼想法嗎?
激發好點子的方式。福哥:便利貼。發想、分類、排序、重點大綱。
要用便利貼時,找個大白板或大面牆。
從議題發想,把所有相關的都單獨寫在一張便利貼上,越多越好。
當約有30張時,就進行分類,把一樣的觀念放在一起。
排序跟受眾對象有關,對象是第一次瞭解這議題,要由淺入深,有什麼故事可以讓受眾被啟發。例:如何跟1萬人有效做朋友?或說明臉書有那些數據,多少人用…等等。
三個重點就一個故事,或一個重點就一個故事,要給受眾那些重點、故事。
許:TED的演講技巧,jerry自己的簡報方式。
一。設計傳播的內容形式、設計來源、設計的模式
形式:講道理的或說故事的。喜歡那一種?從故事帶出觀點。包裝的傳播形式不同,會讓受眾的感受不同。
來源:故事如何去思考。一堂課、一個關鍵的決策時刻、克服弱點的來源。
一堂課。如果給10年前的自己一堂課,會想對自己說什麼話?ted演講很會用一個過去的故事,來去處理,把觀念系統包裝。
一個關鍵決定的時刻。升學或工作?工作的選擇?面對老闆怎麼選擇?公司交代的任務如何去面對?從失去、失敗,與同學、同事交談來找素材。好的電影有轉折點才會吸引人。只有失去、失敗的轉折才會吸引人。行動的力量,一個關鍵的決策對人生發生怎樣的改變。
克服弱點。過去不願意面對的事物,如何去克服的?克服的動機,克服的方式,克服後對人生有什麼改變。
演講的模式。開場的一分鐘(60秒)要抓住受眾的心,才會讓這段時間過得順利,講的高興,聽的開心。如何建立開場的信心,把簡報最重要的一個觀點用一個故事來破題。當緊張時,不要面對讓自己緊張的事物。用白話文表達,能在台上表達一定是講者對這議題非常熟悉,所以不要用專業術語;例馬雲、川普。川普的演講是用小學生都聽得懂的字。用關鍵字。
==========================================
======================================
一。 你如何準備簡報?
二。 如果不知道講什麼,點子跟內容如何思考?
三。 思考點子,有那些激發方式?
四。上台有那些該注意的技巧?
五。 如何在演講、演說講故事,說得動人?
========================================
一 對方想聽什麼?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身份、職業、經營的項目內容出發。
演講的地方、情境,人的數量多少、演講的主題內容。
講者想說什麼?課程結束了,就能帶走一件事。
簡報以自己習慣的形式來達表
沒有點子該怎麼辦。多閱讀,多看書,多看別人的投影片,多聽演講。
觀察別人的演講:如何開場?講話方式有什麼魅力讓人想聽下去?如何結尾?
許:與關鍵人士交流、逛書店、問問題
與關鍵人士交流:某些議題有朋友的掌握度比較高,就問精專的朋友最核心的價值。最後要收納重點,在交流後,自己歸納三個重點,這樣自己會記得深,也容易說給別人聽。
逛書店: 空檔翻翻書,看別人的書怎麼說明這個議題,有那些角度、個案可以說明這個議題。
問問題:問問題的方式。對目標聽眾越瞭解掌握度越高,可以問一般大眾、講說目標的人對這個議題有瞭解嗎?平常會談什麼嗎?有這議題有什麼想法嗎?
激發好點子的方式。福哥:便利貼。發想、分類、排序、重點大綱。
要用便利貼時,找個大白板或大面牆。
從議題發想,把所有相關的都單獨寫在一張便利貼上,越多越好。
當約有30張時,就進行分類,把一樣的觀念放在一起。
排序跟受眾對象有關,對象是第一次瞭解這議題,要由淺入深,有什麼故事可以讓受眾被啟發。例:如何跟1萬人有效做朋友?或說明臉書有那些數據,多少人用…等等。
三個重點就一個故事,或一個重點就一個故事,要給受眾那些重點、故事。
許:TED的演講技巧,jerry自己的簡報方式。
一。設計傳播的內容形式、設計來源、設計的模式
形式:講道理的或說故事的。喜歡那一種?從故事帶出觀點。包裝的傳播形式不同,會讓受眾的感受不同。
來源:故事如何去思考。一堂課、一個關鍵的決策時刻、克服弱點的來源。
一堂課。如果給10年前的自己一堂課,會想對自己說什麼話?ted演講很會用一個過去的故事,來去處理,把觀念系統包裝。
一個關鍵決定的時刻。升學或工作?工作的選擇?面對老闆怎麼選擇?公司交代的任務如何去面對?從失去、失敗,與同學、同事交談來找素材。好的電影有轉折點才會吸引人。只有失去、失敗的轉折才會吸引人。行動的力量,一個關鍵的決策對人生發生怎樣的改變。
克服弱點。過去不願意面對的事物,如何去克服的?克服的動機,克服的方式,克服後對人生有什麼改變。
演講的模式。開場的一分鐘(60秒)要抓住受眾的心,才會讓這段時間過得順利,講的高興,聽的開心。如何建立開場的信心,把簡報最重要的一個觀點用一個故事來破題。當緊張時,不要面對讓自己緊張的事物。用白話文表達,能在台上表達一定是講者對這議題非常熟悉,所以不要用專業術語;例馬雲、川普。川普的演講是用小學生都聽得懂的字。用關鍵字。
==========================================
通路商就不能做網路行銷?
今天看到一個朋友在臉書上發表了幾則訊息,以往對這個人的瞭解是不太在臉書貼東西的,看到他分享的是遊戲的內容,就猜想他應該是有點閒。跟朋友聊了一點幾句,他就提到年底業務量不是很多,似乎是公司的品牌沒有進行行銷,大多以業務跑傳統店家推銷為主。
前年朋友進到該公司時,說著該公司願意幫業務租房子、買車(錢都公司出),當下就覺得老闆很不錯。漸漸公司成立幾年了,卻突然發現公司業績沒有持續成長,似乎仍認為靠業務跑店家推廣就可以把業績跑出來。
還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家裡都有一本大黃本,是政府發行的,上面充滿著各公司行號的電話。40年前推廣業務時,只要大黃本翻一翻,就可以打遍各家公司詢問,然後再進一步拜訪。同樣的,需要某種產品來源或業務時,也是大黃本翻一翻,就可以找到各家業務來接洽。
2014年後,幾乎是電商大爆發的時代,各式各樣的網路消費、購物。就連平常不太會上網的人,都學會了用手機在網路上買東西。
漸漸的,有一群人是網路原住民(有一說法是依賴網路成長的小孩,有一說法是依賴網路成長的原住民小孩。),無論如何就是一群網路世代,網路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民國50年代的大黃本。
未來的世代,就是會透過網路找各式各樣需求的年代。
在桃園青創局開的ga實戰分析課程中,看到講師開啟的客戶分析數據。發現不少公司(非電商)除了把自己的網站架設好外,一樣有加入ga觀察。
做好網路行銷,就是讓人更容易發現自家公司,瞭解自家產品。當信任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想做來源的改變時,就有機會使用自家的產品。
在聊天的過程中,也貼上零售4.0的分析給朋友。朋友隨口說了一句,他們公司是通路商,不是零售商。
通路商就不能走網路行銷嗎?
只要是有價值的,就是需要被行銷的。所以重點不是在是什麼商,而是提供的內容是什麼?即然可以成立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後,也有所成長,那麼這家公司提供的任何東西,就一定是「可以跟顧客收錢」的程度。
那麼網路行銷也就是另一條推廣的路,做好基礎的方針,應該就可以帶來想像不到的成長吧。
前年朋友進到該公司時,說著該公司願意幫業務租房子、買車(錢都公司出),當下就覺得老闆很不錯。漸漸公司成立幾年了,卻突然發現公司業績沒有持續成長,似乎仍認為靠業務跑店家推廣就可以把業績跑出來。
還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家裡都有一本大黃本,是政府發行的,上面充滿著各公司行號的電話。40年前推廣業務時,只要大黃本翻一翻,就可以打遍各家公司詢問,然後再進一步拜訪。同樣的,需要某種產品來源或業務時,也是大黃本翻一翻,就可以找到各家業務來接洽。
2014年後,幾乎是電商大爆發的時代,各式各樣的網路消費、購物。就連平常不太會上網的人,都學會了用手機在網路上買東西。
漸漸的,有一群人是網路原住民(有一說法是依賴網路成長的小孩,有一說法是依賴網路成長的原住民小孩。),無論如何就是一群網路世代,網路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民國50年代的大黃本。
未來的世代,就是會透過網路找各式各樣需求的年代。
在桃園青創局開的ga實戰分析課程中,看到講師開啟的客戶分析數據。發現不少公司(非電商)除了把自己的網站架設好外,一樣有加入ga觀察。
做好網路行銷,就是讓人更容易發現自家公司,瞭解自家產品。當信任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想做來源的改變時,就有機會使用自家的產品。
在聊天的過程中,也貼上零售4.0的分析給朋友。朋友隨口說了一句,他們公司是通路商,不是零售商。
通路商就不能走網路行銷嗎?
只要是有價值的,就是需要被行銷的。所以重點不是在是什麼商,而是提供的內容是什麼?即然可以成立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後,也有所成長,那麼這家公司提供的任何東西,就一定是「可以跟顧客收錢」的程度。
那麼網路行銷也就是另一條推廣的路,做好基礎的方針,應該就可以帶來想像不到的成長吧。
心智圖。如何透過網路自學?
心智圖法是在想要學好「簡報」時,發現的一個方法,後來透過一連串的影片與資料瞭解到這方法的好處。在這裡不會談心智圖,而是談當發現一個方法後,怎樣把相關的資料收集到一定程度,然後自己學會它。
一開始是這樣的,2013年時想要學好怎麼用mac做簡報,當時大多的資訊來源為ptt,也在mac版上知道了m大,也就是蘋果梗。(蘋果梗 Mac技巧分享團)
所以當想重新建立簡報力時,也是從他的相關文章、影片開始。https://www.xiang-xue.com/member/UCVduH/teaching 是蘋果梗大師的網站,裡頭的簡報教學影片。也是在這裡看到心智圖法的。當對這方法產生興趣時,就開始了下面的行為。
在搜尋的第一頁看到了一些有點陌生又熟悉的圖,原來「視覺記錄GraphicRecording」為心智圖一種圖文化的表現。個人的搜尋習慣對於陌生的名詞,最常先參考的就是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心智图在維基百科裡有提到適合用的工具「xmind」,所以第二個關鍵字出來了。
在搜尋的前10個結果裡,選了有興趣的標題進去看。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2575
一開始是這樣的,2013年時想要學好怎麼用mac做簡報,當時大多的資訊來源為ptt,也在mac版上知道了m大,也就是蘋果梗。(蘋果梗 Mac技巧分享團)
所以當想重新建立簡報力時,也是從他的相關文章、影片開始。https://www.xiang-xue.com/member/UCVduH/teaching 是蘋果梗大師的網站,裡頭的簡報教學影片。也是在這裡看到心智圖法的。當對這方法產生興趣時,就開始了下面的行為。
在搜尋的第一頁看到了一些有點陌生又熟悉的圖,原來「視覺記錄GraphicRecording」為心智圖一種圖文化的表現。個人的搜尋習慣對於陌生的名詞,最常先參考的就是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心智图在維基百科裡有提到適合用的工具「xmind」,所以第二個關鍵字出來了。
在搜尋的前10個結果裡,選了有興趣的標題進去看。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2575
工作愈複雜,愈要提升思考力!6步驟學會心智圖思考法
在這篇文章看到一個人名「孫易新」
http://actsmind.com/blog/archives/4719再來是xmind的網站,一樣有教心智圖怎樣用,也順便就把軟體下載下來。
有的人可能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但google除了搜尋好用外,還有一個影片網站也很好用啊,怎麼可以遺忘它呢?所以改成找影片!
影片的搜尋出來了,一樣啊。找自己有興趣的標題看。
孫易新心智圖法(Mindmapping)HP惠普科技陳副總心智圖法職場蛻變之旅
在3c通路做久了當然會想從相關的影片開始看。這段影片在9:36時,就提到心智圖思維在行銷上應該如何應用。
1.陳國欽-職場五力-思考力-心智圖法4大核心
其實就是透過搜尋的方式來找自己想要看的資料,只要懂得抓「關鍵字」,就不會找到奇怪的東西。
「關鍵字」的方法也可以這樣找,把想要東西拼在一起。「心智圖 行銷」「心智圖 簡報」「心智圖 保險」…等等。
最近網路上常看到一句話「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孩子了?」。在看到這句話前,先在xdite的臉書上看到一句話「以後只要丟一台ipad給孩子,他就會自學了。」
從2006年進零售通路以來,幾乎就靠網路學會很多東西。也習慣從網路上延伸出很多東西,有些資訊要不時的更新。
學習是一種拼圖,只有花時間收大量的資訊,最後才拼得出一個主系統。
網路是可以漸進式的找到資訊,然後短時間的大量,最後就會懂得有系統的東西。
勞保分享時的錯誤(聽眾是誰?)(簡報注意事項)

這張很明顯是勞工

這張也還可以判斷是勞工


他們的反應是那有採茶姑娘會穿這樣工作的?
另一個聲音是:怎麼都是美女圖?

在勞基法的定義,勞工是接受雇主薪資的,所以老闆有付錢,就算是勞工,除非是走「執行業務所得」
好的。實際上這次的分享,可以說主要是針對女性同胞為主,在場男女比大約是3:10。而小弟為了自肥,所以放了幾張美女照,但這樣卻犯了最基本的錯誤「你的聽眾是誰?」。在場多數為女性同胞的情況下,應該是多放幾張小鮮肉、西裝、肌肉猛男類的,而不是自肥放美女。
後續進入保險範圍時,大部分的人就都著重在金額上,當每一張簡報提到理賠金額時,現在就不自覺的進入計算模式。每個人都在算,當這項事故發生時,誰可以請領這筆金額?政府會給誰請領?由誰請領可以拿到最多?
如果是被保險人死亡的給付,又是要那一個子女去請才會領到最多?
每筆錢都想算得一清二楚。
中間光討論每筆金額的多少?由誰請可以拿到最多?請領上會不會有分產的問題?就花了一點時間。
雖然在生老病死殘全部講完後,加上了計算題。但現場的反應是看完直接算。
所以計算題應該可以考慮在單一項目講完後,即加上一個簡單的。
最後全部講完,再加上一個很可憐的什麼都發生的勞工,來處理一輩子在勞保上可以得到那些理賠。
與人分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想要把這件事做到極緻完美,還是有很多要在意的因素。
記下遇到的錯誤,然後慢慢的修正。比記正確的事情還重要。
o2o送餐營運
文章著作權均屬於xdite。
本文只是與朋友討論時,統一貼上方便閱讀。
先附上北京的外送照片。一樣來自xdite
# O2O 的運營模式
O2O 送餐運營,基本上分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己做便當、一種是幫人運便當。
運便當又有分兩種,一種是點對點運便當(比如說消費者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一種是每天有菜單(只有固定菜單可以點)。
選擇哪種方式運營對為來這個事業要面對的挑戰截然不同。
## 自己做便當 V.S. 幫人運便當
### 自己做便當,自己運。
這理論上是出餐最有效率(10 min - 15 min 內可以送到)的方式。然而這是最耗資本的方式。
這種方式,面臨的是食材供應鏈、與食材浪費的問題。非常燒資本。但客戶最喜歡,因為可以瞬間就拿到便當。
### 別人做便當,固定菜單。
這是次有效率的方式。因為成本 100% 自己負擔的機率沒那麼大。但是牽扯到「便當供應鏈」以及「存放運輸技術」
考慮的因素在於你能不能談到夠有品質的便當,以及從便當出廠到車上,怎麼保溫。可以放幾個小時。
報廢要怎麼分攤成本。
### 代購餐點代運
這是對平台方資本負擔最輕的方式。但運送時間最長,司機人力最難調配。客戶最難接受這麼長的運輸時間。
每一種運營方式打的其實是不同客戶,然而目前北京卻是第三種最盛行。矽谷卻是 2 or 3。
# O2O 的運營難題
送餐 O2O 難做是因為同時挑戰了幾大難題。
1. 物料庫存與保存所產生的現金壓力(報廢率)
2. 客戶對服務要求的速度(送貨的要求在 1hr 內,不在 1hr 內會暴怒。。。。)
3. 運送的人力 ( 用餐時間出現的高峰人力需求 )
2. 客戶對服務要求的速度(送貨的要求在 1hr 內,不在 1hr 內會暴怒。。。。)
3. 運送的人力 ( 用餐時間出現的高峰人力需求 )
簡單來說,如果京東早上買一個硬盤,通常預期的期待是 4hr 內到。
* 然而硬碟不會壞,不會因為不在時間內運送而報廢
* 客戶不會因為不在 4hr 內送到暴怒,6hr 送到是可以接受的事。如果你要 2hr 內送到,京東加價 99 RMB 很合理。
3. 可以分佈在非交通高峰期運送,而且還可以跟其他貨品疊著送。
* 客戶不會因為不在 4hr 內送到暴怒,6hr 送到是可以接受的事。如果你要 2hr 內送到,京東加價 99 RMB 很合理。
3. 可以分佈在非交通高峰期運送,而且還可以跟其他貨品疊著送。
這樣你就知道送餐的門檻壓力在哪裡。
別看很多 O2O 募資案金額高,募到的錢 50% 以上都是在運營。甚至可能還不夠。
聽書:零售4.0
臉書上越來越多名人願意直播分享他們的心得,今天就是這樣一件事。早起六點聽直播。
你看了《零售4.0》這本書了嗎?
這一集,我自己都覺得非常“不藏私”
只有這場直播跟大家暢聊(播完不久/影片就下架)
.
1.零售4.0,你看了?那啟發了什麼?
2.傳統電商 VS 移動電商:6個大不同!
3.傳統零售如何面對不景氣?
4.為什麼現在做行銷這麼難?
5.沒錢也能做好消費市調?
6.如何找到對的用戶?
7.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
8.如何贏得新消費者?
9.O2O成功的關鍵?
===========================================
===========================================
主講者看書的方法:先看三分之二後,思考作者脈絡。再快速翻閱重要章節後,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脈絡,並提出自己的問題,也許沒有解決方法。要把問題提出,再從問題去消化,或google別人觀點思考。最後把所有的內容化繁為簡輸出。
電子商務為3.0。大型商店為2.0。
社群、網路支付、o2o為4.0
社群:實名制、粉絲經濟、口碑。多屏(多裝置)互動
行動:24小時購物,購買從靜態轉動態,改變了消費行為。消費者行為可轉化為數據分析
支付:最後一里路,支付的方便,只有一個按鍵就可以付費
社群、行動、支付為零售4。0的主要中心
場景:在購物的場景下有什麼變化,消費者的體驗。未來加上vr會有怎樣的改變?會開始加強消費者的體驗,而且在手機上就有客制化的場景(大數據)
電商化:早期為商品主導。電商則為消費者主導。
技術:掌握越多數據,掌握越多消費者。消費者在單一購物行為中模式可以變成數據統計,而非實體經驗可以判斷。
產品:任何銷售行為還跟產品有關,產品的需求,cp值的高低,品牌的價值。
傳統電商與行動電商的差異:
影響購買方式的差異,桌機上是用搜尋的方式查詢,手機上以人群分眾為主(如團購)。
物以類聚,人群分眾
觸發的方式不同:桌機主要以產品的需求為主。行動則為以用戶的關係為觸發,信任感越重,互動越濃,購買的觸發越大。
分類的方式不同:傳統為社群(大),行動為分眾社群
搜尋誘發的方式不同:桌機為搜尋為主,行動為誘導性的激發(尋求社群認同)
推薦方式不同:桌機為評價,使用後再評價,行動為口碑。桌機會留下評價記錄,行動電商(未買)買了後會口耳相傳,會建議會分享朋友到該電商關注。
引流的方式不同:桌機講分享,行動強調用戶幫推、分享
實體零售為什麼這麼不景氣?
實體零售業超級不景氣:電子商務網路搶走生意?消費行為的改變更加強烈,在手機的行為大大改變了消費者的關注力。
電商從最早期1000元以下的品類入侵實體,中期為衣物類,中後期是1000元以上的家電、3C,到現在是很多日常所需都在網路上購買。而且為消費者主導,在手機上就付額購買,只要10秒就可以買衛生紙之類的。
當電商佔走10%的分額時,傳統零售就會有利潤被吃掉。當來到20%就要用力接軌。
零售4要做傳統跟網路無縫接軌。
可思考的公司:好市多。會員收費制是其強項,讓客戶感到專有性。在好市多購物會幾種主流性,食物類的導流快,(電商很不容易做食品),食品佔好市多銷售的40%強烈吸引客戶。再來是包裝大,拉高客單價,吸引客人覺得cp值高。實體零售仍有其主流性,最主要是引導性,要將不可取代性加強,讓客戶一定會到店。食品就是好市多的不可取代性。
(蘋果零售店)
amazon主辦人。會第一線深入瞭解消費者的行為與情境,並對照與網路不同。
為什麼現在行銷這麼難?
十年前的電商主要是大型外包的行為,只要交給廣告公司就可以處理。可是目前消費者開始分眾、零散,傳統媒體關注的人變少了,所以銷售必要分散進行更多的廣告。
新媒體發展時,必要在剛開始時,就進行嘗試,並判斷這樣的方式是否對銷售有幫助。而不是等其媒體變大後,再來付大量的廣告費用。
多元嘗試是在消費者分散的環境下,必需要去做的一件事。大膽嘗試,小心求證。
沒錢也能做好市調?
行銷市調。大量在社群發問卷統計,其效果不佳,有可能找不到目標客戶
觀察解釋法。到第一線看,會錄下使用者的行為,觀看不同的消費者進入實體店的不同。並針對不同的分群進行A/B testing。進入數據分析。將行為的改變轉成結論,簡單理解。
深度訪談法。約人一對一訪談。請消費者回饋,一對一深刻的回顧尋找客戶的tone點(可帶入orid),讓消費者的購買脈絡可以分確被記錄下來。
如何找到對的客戶? 如何找到對的用戶。要先懂得把不對的用戶去除,而不是先抓大量的用戶,有捨才能確定。例如找媽媽用戶,但要帶入小朋友3歲以下(以商品分類)。好的定位方式是先捨再抓。
找到用戶的護城河:先快速取得用戶門檻,要很快的達到多少的用戶數才能設立門檻讓其他競爭者無法再進入。集中資源把一群的用戶養好,而且要清楚這群用戶的天花板,要快速的成長與獲取(帶入growth hacker)
門檻的設定要明確的瞭解。
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 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非製造為趨動,以消費為趨動,在消費者的購物的過程中要加入娛樂感。因為注意力碎片化,所以要打造客制化的需求,也許是產品,也許是服務。
物質的需求會轉變成體驗的改變。若物質的需求性很低就需要轉換成體驗的成就。從need到why。
cp高是可以分享的,再加上強烈的體驗就更好,要有生命的體驗,帶給消費者有故事。
主講者分享(以下)
如何獲得消費者。早期免費可快速帶來用戶,但可能找不到目標用戶而無法變成收費模式。現在的消費者要生命美好的體驗,現在需快速的體驗而且可以馬上得到回饋。行銷進入遊戲化,拉短時間快速回饋。消費行為可以變成群體的行為,思考社群群體的話題讓消費者進行大量與大強度的連結。立即的成就感,讓消費者費勁的事情變簡單了,例如用戶用美圖秀秀就馬上美了,立即就有成就感。
快速回饋的誘因。群體的行為有大量強連結。立即的成就感。
o2o。online and offline的成功關鍵。大陸有很多失敗案例,非做好app就是做好這件事。
核心檢視。這個o2o能不能提升效率,提升效率才能滿足消費者的tone點,要「快速、養成習慣、提升效率」。能夠讓消費者下決策時可以快速,太客制化的、服務密度高的不適合做o2o。利益分配必需有賺頭,中間要分配出去的要越少越好,要評估燒錢的程度。平台管理要效率化,(網頁、app的執行速度,可帶入ga),當體驗變差了,會一直減少用戶數。
要能提升效率、加速客戶決策、利益分配要有賺頭、平台要效率化。
===========================================
主講者想說的話
你看了《零售4.0》這本書了嗎?
這一集,我自己都覺得非常“不藏私”
只有這場直播跟大家暢聊(播完不久/影片就下架)
.
1.零售4.0,你看了?那啟發了什麼?
2.傳統電商 VS 移動電商:6個大不同!
3.傳統零售如何面對不景氣?
4.為什麼現在做行銷這麼難?
5.沒錢也能做好消費市調?
6.如何找到對的用戶?
7.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
8.如何贏得新消費者?
9.O2O成功的關鍵?
===========================================
===========================================
主講者看書的方法:先看三分之二後,思考作者脈絡。再快速翻閱重要章節後,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脈絡,並提出自己的問題,也許沒有解決方法。要把問題提出,再從問題去消化,或google別人觀點思考。最後把所有的內容化繁為簡輸出。
電子商務為3.0。大型商店為2.0。
社群、網路支付、o2o為4.0
社群:實名制、粉絲經濟、口碑。多屏(多裝置)互動
行動:24小時購物,購買從靜態轉動態,改變了消費行為。消費者行為可轉化為數據分析
支付:最後一里路,支付的方便,只有一個按鍵就可以付費
社群、行動、支付為零售4。0的主要中心
場景:在購物的場景下有什麼變化,消費者的體驗。未來加上vr會有怎樣的改變?會開始加強消費者的體驗,而且在手機上就有客制化的場景(大數據)
電商化:早期為商品主導。電商則為消費者主導。
技術:掌握越多數據,掌握越多消費者。消費者在單一購物行為中模式可以變成數據統計,而非實體經驗可以判斷。
產品:任何銷售行為還跟產品有關,產品的需求,cp值的高低,品牌的價值。
傳統電商與行動電商的差異:
影響購買方式的差異,桌機上是用搜尋的方式查詢,手機上以人群分眾為主(如團購)。
物以類聚,人群分眾
觸發的方式不同:桌機主要以產品的需求為主。行動則為以用戶的關係為觸發,信任感越重,互動越濃,購買的觸發越大。
分類的方式不同:傳統為社群(大),行動為分眾社群
搜尋誘發的方式不同:桌機為搜尋為主,行動為誘導性的激發(尋求社群認同)
推薦方式不同:桌機為評價,使用後再評價,行動為口碑。桌機會留下評價記錄,行動電商(未買)買了後會口耳相傳,會建議會分享朋友到該電商關注。
引流的方式不同:桌機講分享,行動強調用戶幫推、分享
實體零售為什麼這麼不景氣?
實體零售業超級不景氣:電子商務網路搶走生意?消費行為的改變更加強烈,在手機的行為大大改變了消費者的關注力。
電商從最早期1000元以下的品類入侵實體,中期為衣物類,中後期是1000元以上的家電、3C,到現在是很多日常所需都在網路上購買。而且為消費者主導,在手機上就付額購買,只要10秒就可以買衛生紙之類的。
當電商佔走10%的分額時,傳統零售就會有利潤被吃掉。當來到20%就要用力接軌。
零售4要做傳統跟網路無縫接軌。
可思考的公司:好市多。會員收費制是其強項,讓客戶感到專有性。在好市多購物會幾種主流性,食物類的導流快,(電商很不容易做食品),食品佔好市多銷售的40%強烈吸引客戶。再來是包裝大,拉高客單價,吸引客人覺得cp值高。實體零售仍有其主流性,最主要是引導性,要將不可取代性加強,讓客戶一定會到店。食品就是好市多的不可取代性。
(蘋果零售店)
amazon主辦人。會第一線深入瞭解消費者的行為與情境,並對照與網路不同。
為什麼現在行銷這麼難?
十年前的電商主要是大型外包的行為,只要交給廣告公司就可以處理。可是目前消費者開始分眾、零散,傳統媒體關注的人變少了,所以銷售必要分散進行更多的廣告。
新媒體發展時,必要在剛開始時,就進行嘗試,並判斷這樣的方式是否對銷售有幫助。而不是等其媒體變大後,再來付大量的廣告費用。
多元嘗試是在消費者分散的環境下,必需要去做的一件事。大膽嘗試,小心求證。
沒錢也能做好市調?
行銷市調。大量在社群發問卷統計,其效果不佳,有可能找不到目標客戶
觀察解釋法。到第一線看,會錄下使用者的行為,觀看不同的消費者進入實體店的不同。並針對不同的分群進行A/B testing。進入數據分析。將行為的改變轉成結論,簡單理解。
深度訪談法。約人一對一訪談。請消費者回饋,一對一深刻的回顧尋找客戶的tone點(可帶入orid),讓消費者的購買脈絡可以分確被記錄下來。
如何找到對的客戶? 如何找到對的用戶。要先懂得把不對的用戶去除,而不是先抓大量的用戶,有捨才能確定。例如找媽媽用戶,但要帶入小朋友3歲以下(以商品分類)。好的定位方式是先捨再抓。
找到用戶的護城河:先快速取得用戶門檻,要很快的達到多少的用戶數才能設立門檻讓其他競爭者無法再進入。集中資源把一群的用戶養好,而且要清楚這群用戶的天花板,要快速的成長與獲取(帶入growth hacker)
門檻的設定要明確的瞭解。
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 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非製造為趨動,以消費為趨動,在消費者的購物的過程中要加入娛樂感。因為注意力碎片化,所以要打造客制化的需求,也許是產品,也許是服務。
物質的需求會轉變成體驗的改變。若物質的需求性很低就需要轉換成體驗的成就。從need到why。
cp高是可以分享的,再加上強烈的體驗就更好,要有生命的體驗,帶給消費者有故事。
主講者分享(以下)
如何獲得消費者。早期免費可快速帶來用戶,但可能找不到目標用戶而無法變成收費模式。現在的消費者要生命美好的體驗,現在需快速的體驗而且可以馬上得到回饋。行銷進入遊戲化,拉短時間快速回饋。消費行為可以變成群體的行為,思考社群群體的話題讓消費者進行大量與大強度的連結。立即的成就感,讓消費者費勁的事情變簡單了,例如用戶用美圖秀秀就馬上美了,立即就有成就感。
快速回饋的誘因。群體的行為有大量強連結。立即的成就感。
o2o。online and offline的成功關鍵。大陸有很多失敗案例,非做好app就是做好這件事。
核心檢視。這個o2o能不能提升效率,提升效率才能滿足消費者的tone點,要「快速、養成習慣、提升效率」。能夠讓消費者下決策時可以快速,太客制化的、服務密度高的不適合做o2o。利益分配必需有賺頭,中間要分配出去的要越少越好,要評估燒錢的程度。平台管理要效率化,(網頁、app的執行速度,可帶入ga),當體驗變差了,會一直減少用戶數。
要能提升效率、加速客戶決策、利益分配要有賺頭、平台要效率化。
===========================================
第一次勞保分享。夠用嗎?
下列為簡報檔連結
http://www.slideshare.net/ssuser5a2ff4/20161128-69579430
今天又在同樣的場地,用同樣的設備進行分享。有了上次的經驗後,這次簡報風格改為白底、大圖。
事前只提早10分鐘測試設備,簡報首頁因為深色的關係,投影設備的明暗度還是要調整後才看得清楚。
簡報一開始的設立,就分成「勞工」、「保險」兩個部分,並提供部分圖片加強「勞工」的印象。放了幾張美女圖自爽後,果然被一群姊姊妹妹說怎麼都是美女圖,還好昨天有想到,再追加一張健身房猛男照!讓解釋「勞工」這部分有個較好的收尾。
當進入「保險」這個階段時,就開始出現提問了。
勞保基本分為:生、老、病、死、殘、職災,六大項。都有各自的給付條件。
當深入瞭解這部分時,才發現真得很多人不懂,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請領?因為法規的關係,有很多也是可以跟雇主要求的權益。
因為很多人接收到的訊息都是很零散的,在談生、病時都還很好理解。「老」就很難了,光自己上了好多堂課,還是不容易簡單說完。「死」這部分應該很多人都有一些錢沒請領到。「殘」其實在勞保很久了,也有一些實際上的受益者;政府一直在說「勞保黃牛」的壞,我倒是覺得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其他人,然後收取適當的費用也是合理的,至於政府為什麼說它不好,因為它是幫助勞工從政府手上取得更多勞工應得的理賠啊~~~~~~~~
在談「死」時,其實就會談到一點民法了,因為法律上繼承權的問題,所以有一部分的給付,也會談順位。
整體而言還算順利,時間也約莫在一小時左右,感謝一位大哥的幫忙補充,讓大多數人的問題得到解答。
不過勞保這個議題,實在很難簡單就說清楚。
下次還有機會,要把繼承與請領的部分加強,簡報還是減少用深色的照片,圖文配置時最好考慮到面對的人群性質。
最後簡單把勞保做成一張表
http://www.slideshare.net/ssuser5a2ff4/20161128-69579430
今天又在同樣的場地,用同樣的設備進行分享。有了上次的經驗後,這次簡報風格改為白底、大圖。
事前只提早10分鐘測試設備,簡報首頁因為深色的關係,投影設備的明暗度還是要調整後才看得清楚。
簡報一開始的設立,就分成「勞工」、「保險」兩個部分,並提供部分圖片加強「勞工」的印象。放了幾張美女圖自爽後,果然被一群姊姊妹妹說怎麼都是美女圖,還好昨天有想到,再追加一張健身房猛男照!讓解釋「勞工」這部分有個較好的收尾。
當進入「保險」這個階段時,就開始出現提問了。
勞保基本分為:生、老、病、死、殘、職災,六大項。都有各自的給付條件。
當深入瞭解這部分時,才發現真得很多人不懂,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請領?因為法規的關係,有很多也是可以跟雇主要求的權益。
因為很多人接收到的訊息都是很零散的,在談生、病時都還很好理解。「老」就很難了,光自己上了好多堂課,還是不容易簡單說完。「死」這部分應該很多人都有一些錢沒請領到。「殘」其實在勞保很久了,也有一些實際上的受益者;政府一直在說「勞保黃牛」的壞,我倒是覺得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其他人,然後收取適當的費用也是合理的,至於政府為什麼說它不好,因為它是幫助勞工從政府手上取得更多勞工應得的理賠啊~~~~~~~~
在談「死」時,其實就會談到一點民法了,因為法律上繼承權的問題,所以有一部分的給付,也會談順位。
整體而言還算順利,時間也約莫在一小時左右,感謝一位大哥的幫忙補充,讓大多數人的問題得到解答。
不過勞保這個議題,實在很難簡單就說清楚。
下次還有機會,要把繼承與請領的部分加強,簡報還是減少用深色的照片,圖文配置時最好考慮到面對的人群性質。
最後簡單把勞保做成一張表
*超有感產品文案怎麼寫*
文案是為了宣傳商品、企業、主張或想法,在報章雜誌、海報等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的圖像廣告、電視廣告、網頁橫幅等使用的文稿或以此為業的人。
(來源維基百科)
所以文案包含:A(想要宣傳的商品、企業、主張、想法)、B(要使用的宣傳平台)、C(宣傳這商品的方法)。
那麼文案要怎樣開始呢?首先要先拆解A,這個商品的優點為何?這個商品的目標客群、族群為何?
再來是目標客群、族群的分類。如果是上班族,怎樣的宣傳方式是他們容易獲取、接受的?如果是長輩的話,怎樣的方式是他們習慣的?如果是年輕人那麼又是怎樣的習慣?
大略把網路常用的社群平台分類的話,長輩學習line比較容易,上班族看email比較不影響工作,年輕人的話有用FB,也有用INSTAGRAM。因應各平台的族群不同,而以該族群看得懂的方式去表現,也以各平台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LINE就常見長輩圖,email已有常用的文案內容;IG主要為圖片,所以直接以圖片表達是最快最好的方式。
在一連串的主題課程後,發現最主要的方式是要知道自己商品的主要TA是誰?
透過TA的確定決定行銷的方向,網路就有網路的內容可以處理,傳統就有傳統的方式。這沒有對錯,只有確定對象,才可以以對象瞭解的方式進行。
先從商品檢視目標客戶,再從目標客戶的消費習慣與方式去拆解,怎樣的平台是適合的?再從平台性質決定文案的內容與表達方式。文案的內容最好是目標客戶本身日常會考慮、想要、擔心的,激起目標客戶的情緒才能有下一步的銷售。
(來源維基百科)
所以文案包含:A(想要宣傳的商品、企業、主張、想法)、B(要使用的宣傳平台)、C(宣傳這商品的方法)。
那麼文案要怎樣開始呢?首先要先拆解A,這個商品的優點為何?這個商品的目標客群、族群為何?
再來是目標客群、族群的分類。如果是上班族,怎樣的宣傳方式是他們容易獲取、接受的?如果是長輩的話,怎樣的方式是他們習慣的?如果是年輕人那麼又是怎樣的習慣?
大略把網路常用的社群平台分類的話,長輩學習line比較容易,上班族看email比較不影響工作,年輕人的話有用FB,也有用INSTAGRAM。因應各平台的族群不同,而以該族群看得懂的方式去表現,也以各平台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LINE就常見長輩圖,email已有常用的文案內容;IG主要為圖片,所以直接以圖片表達是最快最好的方式。
在一連串的主題課程後,發現最主要的方式是要知道自己商品的主要TA是誰?
透過TA的確定決定行銷的方向,網路就有網路的內容可以處理,傳統就有傳統的方式。這沒有對錯,只有確定對象,才可以以對象瞭解的方式進行。
先從商品檢視目標客戶,再從目標客戶的消費習慣與方式去拆解,怎樣的平台是適合的?再從平台性質決定文案的內容與表達方式。文案的內容最好是目標客戶本身日常會考慮、想要、擔心的,激起目標客戶的情緒才能有下一步的銷售。
你的名字 Your Name (君の名は / Kimi no Na wa) 觀後感
君の名は
《你的名字》是日本動畫家新海誠編劇與執導、於2016年8月26日上映的動畫電影。影片由田中將賀擔任人物設計、作畫導演為安藤雅司、劇中音樂則由搖滾樂團RADWIMPS負責製作,影星神木隆之介與上白石萌音分別為片中男女主角配音。 本作是新海誠首次採用製作委員會方式的作品。維基百科
首映時間: 2016 年 7 月 3 日
=======================================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新海誠如同以前一樣的高品質的畫風,再配上RADWIMPS好聽的配樂,讓這部動畫一舉衝上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網路上更傳言沒交往的一起去看這部動畫就會在一起。
時間軸的設定跟劇情的安排更讓人一秒都不想停下來。
但更讓我在意的,不是什麼平行宇宙、半身、結之類的,會讓人在意的反而是三、五的時間差。
瀧與三葉在一開始都是高中生,隨著劇情的展開會發現兩個人的時間差了三年,而且有著改變歷史的神話般情節。在歷史改變後卻也發生忘記彼此的事件,就這樣直到瀧改變歷史的五年後,才又在路上偶遇到彼此;只覺得對方非常像是心中想要找的那個人,或是這個人我一定要認識他一樣的尋找對方。最後問了彼此:君の名は
有人看了這部動畫大哭,有人也只是對淡淡的懷疑自己的哭點是不是太高;一部作品是否觸動人心,往往是看的人是否曾經有過作品中想表達的感受、情緒。
交換靈魂=交換日記。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就沒有愛情來得太突然的道理。瀧會喜歡上美紀也就是每次打工都看著對方;無論在生活中的那個地方,愛情就是來得這麼突然。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感受著對方的生活、情緒的點滴,發現自己也有這麼一些改變;這不就是現在網路世代在網路上的交友嗎?每天在社群平台上看著朋友或陌生人的日常,每天在自己的頁面上發表著自己的日常,也就這樣讓別人慢慢的認識自己。
非網路世代的,也有著搭公車、火車、捷運時,遇到的那個每天在背單字的男/女孩。今天是看英文,也許早上就有考試吧;如同這樣的情緒在心中產生,最後是否有勇氣去詢問對方到底是誰?這段感情其實是一種日常。
慧星!讓兩人分隔的強大設定。
慧星=心中想要前往的地方(大學)。慧星發生之時,瀧正要上高中,他的人生也暫時沒有其他選項,慧星對瀧也只是一道美麗的幻影;三葉已經是高三生了,要面對的是留在鄉下,還是上東京?要離開家鄉的決定也有機會被家人(父親)強烈的反對。三葉沒有對父親表達自己想要的選擇,那麼她就會留在家鄉,並如同慧星催毀的城鎮般,消失在瀧的生命之中。當劇情走到黃昏之時,能決定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是否要父親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也只有三葉自己可以決定;因為有人喜歡著自己,所以要去爭取上東京的機會,不讓慧星的催毀成為事實。當面對人生重大決定時,是否有那麼一個力量支持著自己?
是否曾有在離開校園一段歲月了,卻不小心在路上久未連絡的朋友、同學?
就因為有段已經刻在生命中的記憶,所以遇到機會時就會想再見見對方。想知道老朋友、老同學,或是那段曾經在生命中低潮陪伴自己走過的熟悉的陌生人,最近過得好不好?
君の名は在這個時間點,就是這麼一部日常的作品。有著的也是日常的感情。
無論看完這部動畫有沒有哭?那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時間軸錯亂看不懂?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在看這部動畫前,曾在臉書寫下:「平行世界是種心理狀態,因為人與人是無法充足認識對方的全部」。
看完動畫後,更確定這樣的感受。
曾跟朋友討論這個部分的感受,朋友說原來那麼感動我。其實我只是想表達,原來一個日常可以處理的這麼不一樣,但其中的感情卻是那麼的深刻。
上班受傷了,怎麼辦?
前兩天朋友傳了張受傷的圖來。問說過幾天能不能幫忙去載他回家?就稍微聊了一下,他現在的情況。
上班時間受了傷,縫了十幾針,醫師建議在家休養2個月。
一開始的直覺是想到勞保可以申請,後來詳細看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勞保要申請的情況下有一些條件,要回到勞基法上去看。
上班時受傷,根據勞基法第59條,雇主應付以上補償。
上班時間受了傷,縫了十幾針,醫師建議在家休養2個月。
一開始的直覺是想到勞保可以申請,後來詳細看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勞保要申請的情況下有一些條件,要回到勞基法上去看。
勞動基準法有關職業災害補償之規定
| |||||||||||||||||||
第七章職業災害補償 | |||||||||||||||||||
第五十九條 |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殘廢、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左列規定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
(一)配偶及子女。 (二)父母。 (三)祖父母。 (四)孫子女。 (五)兄弟姐妹。 |
以朋友受傷休養兩個月的情況下,雇主應付就醫之必需的醫療費用與休養期間的工資(需照原領工資給與)。這是雇主的責任無法避免的,不管怎樣老闆就是要給這些錢。
例:就醫前後花了5萬元。休養兩個月,每月薪資3萬元。那麼老闆該給員工的就是11萬元。
那麼老闆如果不想付這些錢呢?那勞工的權益該如何爭取呢?
如果勞工因受傷、疾病無法上班,且未領到原有薪資。
何謂社群?社群經營又該如何執行?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所以江湖就是社群。只要是可以讓一群人相互交流訊息的平台,就是社群平台。
那麼社群又該如何經營呢?
要經營的並不是社群,而是族群。
族群指得是這群人有共通性。例如同樣來自一個地方(縣市、學校、公司),或是具有同樣一種身份(公司老闆、新生兒的媽媽、辛苦的勞工朋友),最好的是擁有同樣的興趣(機車、汽車、運動、美食、旅遊、遊戲…等等)
人在從事是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時,容易進入愉快有成就感的情緒之中。當要進行社群經營時,最好是從有興趣的一個族群開始,更重要的是這個族群要跟想要經營的內容是有關係的。
社群的平台有很多。從最早的BBS,到再來的網頁討論版、奇摩家族,演變到近年(2016)的臉書、Twitter、Instagram、LINE群組、LINE@、噗浪…等等的。在這裡就想提到翟本喬曾經在一次ted提到訊息的傳播,已經從先前的月、週、日、時、分,進步到秒了。例如臉書的秒讚、line的瘋傳,都是訊息快速傳播下的產物。
平台的選擇可以從普遍性選擇起,例如台灣最多人用的就是臉書,最常用的通訊軟體就是LINE。在臉書上較好的方式是建立粉絲頁,LINE的話就是用LINE@。
行銷是一連串的互動行為。
興趣可以產生強連結。
在這些前提下,如何讓目標族群加入LINE@與粉絲頁就是一開始的主要方向。
(一)命名:粉絲頁的名字就是第一印象,不要太商業化,過於商業化會失去親和力。最好的當然就是跟興趣有關係的,要用公司名的話最好是這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而且大家不會排斥的。
(二)封面:當名字吸引人了,就是點進去的第一頁面,也就是粉絲頁的封面。簡明的照片,避免使用廣告。
(三)發文:粉絲頁的內文佔有很大的重點,當人吸引進來了,就需要適當的文章在留住人。發文盡量是有長有短,題材多元化,更重要是有互動。人在接受訊息的喜好是直播>影片>圖>文字。要豐富發文的內容,可以使用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產生器。
那麼社群又該如何經營呢?
要經營的並不是社群,而是族群。
族群指得是這群人有共通性。例如同樣來自一個地方(縣市、學校、公司),或是具有同樣一種身份(公司老闆、新生兒的媽媽、辛苦的勞工朋友),最好的是擁有同樣的興趣(機車、汽車、運動、美食、旅遊、遊戲…等等)
人在從事是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時,容易進入愉快有成就感的情緒之中。當要進行社群經營時,最好是從有興趣的一個族群開始,更重要的是這個族群要跟想要經營的內容是有關係的。
社群的平台有很多。從最早的BBS,到再來的網頁討論版、奇摩家族,演變到近年(2016)的臉書、Twitter、Instagram、LINE群組、LINE@、噗浪…等等的。在這裡就想提到翟本喬曾經在一次ted提到訊息的傳播,已經從先前的月、週、日、時、分,進步到秒了。例如臉書的秒讚、line的瘋傳,都是訊息快速傳播下的產物。
平台的選擇可以從普遍性選擇起,例如台灣最多人用的就是臉書,最常用的通訊軟體就是LINE。在臉書上較好的方式是建立粉絲頁,LINE的話就是用LINE@。
行銷是一連串的互動行為。
興趣可以產生強連結。
在這些前提下,如何讓目標族群加入LINE@與粉絲頁就是一開始的主要方向。
(一)命名:粉絲頁的名字就是第一印象,不要太商業化,過於商業化會失去親和力。最好的當然就是跟興趣有關係的,要用公司名的話最好是這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而且大家不會排斥的。
(二)封面:當名字吸引人了,就是點進去的第一頁面,也就是粉絲頁的封面。簡明的照片,避免使用廣告。
(三)發文:粉絲頁的內文佔有很大的重點,當人吸引進來了,就需要適當的文章在留住人。發文盡量是有長有短,題材多元化,更重要是有互動。人在接受訊息的喜好是直播>影片>圖>文字。要豐富發文的內容,可以使用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產生器。
![]() |
行銷的流程(每個環節都適用) |
簡報的風格!
#簡報
今天很難得有個機會跟朋友分享之前工作的事,也就弄一份簡報跟大家聊聊天。
在做簡報前,心中所想的就是apple發表會的風格,也就是走極簡風與黑底。
再加上自身習慣黑底白字的閱讀方式,所以整份簡報的底色就是深色。
製作簡報時是透過外接螢幕在檢視,整體看起來都正常卻隱藏著未知致命缺點。
深色風格的簡報最大的問題會出現在所使用的投影機或螢幕。今天所用的螢幕是對比較差的機型,一開始接上輸出時看起來可以,但某些角度會完全看不到東西。
也就是讓觀賞者完全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內容。
這時候突然就很佩服apple發表會時他們所使用的設備。無論是投影用的器材還是轉播的攝影機,全部都是經過測試並確定這些畫面的表現是不錯的。
在大量的觀看ted時,其實就有發現好的簡報風格是怎樣的內容,而且有注意到某些人物所使用的底色均為白色或淺色系為主。
但情緒上會想要模仿蘋果風格,所以全為黑底。這樣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需要進行調整才能讓簡報清楚,如果這次投影所用的器材是無法調整的呢?或者是調整的值是很差的呢?那可能就會變成一場很糟的分享。
結論:為了適應各式的投影機與螢幕的色差程度,簡報最好是淺色或白色的主題風格。
分享一下覺得很好的簡報風格:
TEDxTaipeiChange 2012 - Ben Jai (翟本喬) - 要上雲端,先換腦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2AClPNP_gY
今天很難得有個機會跟朋友分享之前工作的事,也就弄一份簡報跟大家聊聊天。
在做簡報前,心中所想的就是apple發表會的風格,也就是走極簡風與黑底。
再加上自身習慣黑底白字的閱讀方式,所以整份簡報的底色就是深色。
製作簡報時是透過外接螢幕在檢視,整體看起來都正常卻隱藏著未知致命缺點。
深色風格的簡報最大的問題會出現在所使用的投影機或螢幕。今天所用的螢幕是對比較差的機型,一開始接上輸出時看起來可以,但某些角度會完全看不到東西。
也就是讓觀賞者完全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內容。
這時候突然就很佩服apple發表會時他們所使用的設備。無論是投影用的器材還是轉播的攝影機,全部都是經過測試並確定這些畫面的表現是不錯的。
在大量的觀看ted時,其實就有發現好的簡報風格是怎樣的內容,而且有注意到某些人物所使用的底色均為白色或淺色系為主。
但情緒上會想要模仿蘋果風格,所以全為黑底。這樣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需要進行調整才能讓簡報清楚,如果這次投影所用的器材是無法調整的呢?或者是調整的值是很差的呢?那可能就會變成一場很糟的分享。
結論:為了適應各式的投影機與螢幕的色差程度,簡報最好是淺色或白色的主題風格。
分享一下覺得很好的簡報風格:
TEDxTaipeiChange 2012 - Ben Jai (翟本喬) - 要上雲端,先換腦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2AClPNP_gY
建立這個網誌是要做什麼?
很多年沒有在網路上寫什麼東西了,
因為臉書就可以舒發心情,所以也就不用特別用網誌還是什麼其他方式記錄。
不過隨著年紀漸增,發現自己的記憶力真得不如以往。
再加上這些年來轉職學了不了不同行業跟層面的東西。
為了幫自己好好做個記錄,就決定開始找個網誌開始寫。
目前的分類應該會有以下:
1. 玩3C 主要是APPLE的產品為主,畢竟是個重度果粉
2.電腦維修 懂得一些故障排除跟系統安裝
3. 不動產 對於不動產的買賣跟應該怎麼挑選與議價有一些小小的心得
4. 理財 人不理財,財不理人
5.保險 如果理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那麼買保險前就該用理性去看待
6.勞保 勞保是件很有趣的東西,也因為有工作就要付這筆錢,更應該去瞭解這有什麼用
7.ruby on rails 這是比較新接觸的領域,基本上就是以記錄問題與改善方式為主
8. 讀書心得 心得也包括看直播或聽書的內容
9. 簡報 提升簡報設計的能力也能提升行銷能力
10.行銷 其實不是很懂,但很想寫些什麼
9. 簡報 提升簡報設計的能力也能提升行銷能力
10.行銷 其實不是很懂,但很想寫些什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