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送餐營運

文章著作權均屬於xdite。
本文只是與朋友討論時,統一貼上方便閱讀。

先附上北京的外送照片。一樣來自xdite







# O2O 的運營模式
O2O 送餐運營,基本上分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己做便當、一種是幫人運便當。
運便當又有分兩種,一種是點對點運便當(比如說消費者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一種是每天有菜單(只有固定菜單可以點)。
選擇哪種方式運營對為來這個事業要面對的挑戰截然不同。
## 自己做便當 V.S. 幫人運便當
### 自己做便當,自己運。
這理論上是出餐最有效率(10 min - 15 min 內可以送到)的方式。然而這是最耗資本的方式。
這種方式,面臨的是食材供應鏈、與食材浪費的問題。非常燒資本。但客戶最喜歡,因為可以瞬間就拿到便當。
### 別人做便當,固定菜單。
這是次有效率的方式。因為成本 100% 自己負擔的機率沒那麼大。但是牽扯到「便當供應鏈」以及「存放運輸技術」
考慮的因素在於你能不能談到夠有品質的便當,以及從便當出廠到車上,怎麼保溫。可以放幾個小時。
報廢要怎麼分攤成本。
### 代購餐點代運
這是對平台方資本負擔最輕的方式。但運送時間最長,司機人力最難調配。客戶最難接受這麼長的運輸時間。
每一種運營方式打的其實是不同客戶,然而目前北京卻是第三種最盛行。矽谷卻是 2 or 3。


# O2O 的運營難題
送餐 O2O 難做是因為同時挑戰了幾大難題。
1. 物料庫存與保存所產生的現金壓力(報廢率)
2. 客戶對服務要求的速度(送貨的要求在 1hr 內,不在 1hr 內會暴怒。。。。)
3. 運送的人力 ( 用餐時間出現的高峰人力需求 )
簡單來說,如果京東早上買一個硬盤,通常預期的期待是 4hr 內到。
* 然而硬碟不會壞,不會因為不在時間內運送而報廢
* 客戶不會因為不在 4hr 內送到暴怒,6hr 送到是可以接受的事。如果你要 2hr 內送到,京東加價 99 RMB 很合理。
3. 可以分佈在非交通高峰期運送,而且還可以跟其他貨品疊著送。
這樣你就知道送餐的門檻壓力在哪裡。
別看很多 O2O 募資案金額高,募到的錢 50% 以上都是在運營。甚至可能還不夠。

# O2O 的技術密集問題
常識的部分我就跳過不講。一般服務都有 iOS / Android / Web 三端。同時維護三者 API 且要時常更新,是挺困難的一件事。
但是很多人其實不知道送餐平台技術坑主要在哪裡。
1. 菜單更新。
點對點的好做。
但是如果是光是固定菜單的服務。
Available Menu 就是一個難題。一個方圓 3 公里內可以點的菜單。就是一件可怕的事。
所謂的庫存甚至是方圓 3 公里的車上的總庫存。總庫存有了,如果單一的單量太大,可能會無法送,或者是能夠供應的出餐點(車)會超過消費者預期時間。
然而要是消費者聰明到拆單下。供餐方會受不了,因為一次調用了供餐方大量送餐資源。
2. 配送時間
配送時間是個大難題。如果是餐在車上,算車型距離 + 路況就行。
如果是取餐,那麼確切要多少分鐘,非常難算。
還有配到公寓以及配到一樓門邊,那是完全不同等級的計算方法。
3. 配送演算法
出餐檯是人配還是機器配。
點對點模式甚至比較好做,是因為不需要理會出貨庫存。直接 assign 人力就行。
如果是按照送貨點庫存或送貨車庫存,演算法極度複雜,甚至是不同城市有不同模型。
4. 結帳金額
北京的結帳金額很乾淨。沒有小費,只有商品費與運送費,加上紅包(折價卷)(打折),或者是餐品搭配減價。
光這樣的結構就有點複雜了。
你不知道的是如果在美國有各地不同的稅率,針對不同的冷熱菜品,稅率是不一樣的。
折價卷與會員費產生的稅務問題,也會搞死開發者。

# O2O 的配送人力
矽谷瘋 O2O 那時,其實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是缺工。因為事實上就沒有那麼多「藍領」與「閒置人力」可以用。
是「人力供應鏈」的問題。
有那麼多家打車軟件,那麼多某某物快遞、送餐服務,事實上工人根本不夠。
再來是
雇用產生的員工法律福利問題。
很多矽谷 O2O 後來產生很大的阻力是,這些被聘用的送貨者,是屬於「正職聘用」還是「兼職聘用」?
## 正職聘用
為什麼不走正職聘用。其實這會出現一個問題。有些貨物送貨密集就在午晚餐,其他時間沒事幹,付全天薪水公司其實是受不了的。但不付全天薪水,是員工受不了。
但是這樣的方式,無法應對會有「需求 peek」產業的公司。
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午餐幾百單,晚餐一兩千單,中間沒人下單。。。。
但是一個人午餐時間頂多送三個地方已經是極限。。。。
還有,有些司機正職聘用,甚至是他午餐只跑一單,就去休息了。因為都拿一樣的錢。
## 兼職聘用
兼職聘用的公司,Uber 輸了官司其實當時影響很大。因為幾乎所有的 O2O 的需求都是時間 peek 型。全職聘用沒有任何公司承擔得起。
但是在美國人人都想要有「正職聘用」的 package,特別是保險。
所以要是通通改成正職聘用。這行就直接完蛋了。
這幾乎是這行,「不能講」的秘密,因為說不說出來都是「政治不正確」。不正職聘用,你會覺得該公司無良(但人家也是勉強生存)。但正職聘用,世界上這個經濟模型就會立刻消滅。
所以 Uber 拼命想要打官司不把它搞到白紙黑字是有原因的。或者是跟世界上其他政府討論出一個結論,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這是新物種,要是照「舊模式」走,這個模式沒人搞的起來。
也只有中國這種國家,人夠多,法律執法也夠灰,才可以搞的如此昌盛。雖說如此,中國戰場也是血流成河。流到最後一刻,才生出來一個網約車專法。
這一系列文章,我甚至是跳過那些都知道都在吵的議題,光寫從行內裡面運營討論的角度。

# O2O 的供餐運送品質問題
看很多 UberEats 、美國其他送餐平台、北京的送餐品質討論。我要講的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
這要跟哪一方的市場比較大有關。
在美國,
* 供餐者很大 (餐廳覺得自己不一定需要外賣)
* 送貨者很大 (到處缺工)
所以要去經營「送餐」最後成果「品質」這件事是很困難的。
然而在北京
* 供餐者很小(餐廳競爭壓力很大,需要外帶拓展店名氣,與營收)
* 送貨者很小 (能夠送貨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是點對點訂餐,送貨時間壓力在送貨者身上,不是在平台身上)
所以造成了中國
* 外賣技術不斷的再改進
* 外賣包裝不斷的再改進

# 城市結構問題
談完主要運營問題,再來講收入問題。
前面提到了消費者對運送品質的高要求。但是回本從哪裡來呢?
美國是中國之外,O2O 產業最大的國家。還有一個問題是,城市人口數量還是不夠多。
O2O 是一個資本、人力、技術超密集的產力,這意味著投資了這麼巨大的支出,在當地的運營一定要能夠回收。因為你不可能花了這麼多錢,只做一個 200 萬人口城市而已。甚至你要做超過 10 座 200 萬人城市才能回得了本。
然而美國人口四億,人口超過 200 萬,甚至超過1000 萬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數。中國人口 14 億,人口超過 200萬的城市遍地都是。
這自然決定了演化速度與成果。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邊吧。看完如果你還有 O2O 送餐創業的想法,我大概會覺得你是瘋子。
什麼「政治正確」的立委國家大數據 App 之類就別提了。不知道哪個星球的人才會講這種話。

聽書:零售4.0

臉書上越來越多名人願意直播分享他們的心得,今天就是這樣一件事。早起六點聽直播。

主講者想說的話

你看了《零售4.0》這本書了嗎?
這一集,我自己都覺得非常“不藏私”
只有這場直播跟大家暢聊(播完不久/影片就下架)
.
1.零售4.0,你看了?那啟發了什麼?
2.傳統電商 VS 移動電商:6個大不同!
3.傳統零售如何面對不景氣?
4.為什麼現在做行銷這麼難?
5.沒錢也能做好消費市調?
6.如何找到對的用戶?
7.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
8.如何贏得新消費者?
9.O2O成功的關鍵?


===========================================


===========================================

主講者看書的方法:先看三分之二後,思考作者脈絡。再快速翻閱重要章節後,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脈絡,並提出自己的問題,也許沒有解決方法。要把問題提出,再從問題去消化,或google別人觀點思考。最後把所有的內容化繁為簡輸出。

電子商務為3.0。大型商店為2.0。
社群、網路支付、o2o為4.0
社群:實名制、粉絲經濟、口碑。多屏(多裝置)互動
行動:24小時購物,購買從靜態轉動態,改變了消費行為。消費者行為可轉化為數據分析
支付:最後一里路,支付的方便,只有一個按鍵就可以付費
社群、行動、支付為零售4。0的主要中心

場景:在購物的場景下有什麼變化,消費者的體驗。未來加上vr會有怎樣的改變?會開始加強消費者的體驗,而且在手機上就有客制化的場景(大數據)

電商化:早期為商品主導。電商則為消費者主導。

技術:掌握越多數據,掌握越多消費者。消費者在單一購物行為中模式可以變成數據統計,而非實體經驗可以判斷。

產品:任何銷售行為還跟產品有關,產品的需求,cp值的高低,品牌的價值。




傳統電商與行動電商的差異:

影響購買方式的差異,桌機上是用搜尋的方式查詢,手機上以人群分眾為主(如團購)。
物以類聚,人群分眾

觸發的方式不同:桌機主要以產品的需求為主。行動則為以用戶的關係為觸發,信任感越重,互動越濃,購買的觸發越大。

分類的方式不同:傳統為社群(大),行動為分眾社群

搜尋誘發的方式不同:桌機為搜尋為主,行動為誘導性的激發(尋求社群認同)
    
推薦方式不同:桌機為評價,使用後再評價,行動為口碑。桌機會留下評價記錄,行動電商(未買)買了後會口耳相傳,會建議會分享朋友到該電商關注。

引流的方式不同:桌機講分享,行動強調用戶幫推、分享


實體零售為什麼這麼不景氣?

實體零售業超級不景氣:電子商務網路搶走生意?消費行為的改變更加強烈,在手機的行為大大改變了消費者的關注力。

電商從最早期1000元以下的品類入侵實體,中期為衣物類,中後期是1000元以上的家電、3C,到現在是很多日常所需都在網路上購買。而且為消費者主導,在手機上就付額購買,只要10秒就可以買衛生紙之類的。

當電商佔走10%的分額時,傳統零售就會有利潤被吃掉。當來到20%就要用力接軌。
零售4要做傳統跟網路無縫接軌。

可思考的公司:好市多。會員收費制是其強項,讓客戶感到專有性。在好市多購物會幾種主流性,食物類的導流快,(電商很不容易做食品),食品佔好市多銷售的40%強烈吸引客戶。再來是包裝大,拉高客單價,吸引客人覺得cp值高。實體零售仍有其主流性,最主要是引導性,要將不可取代性加強,讓客戶一定會到店。食品就是好市多的不可取代性。
(蘋果零售店)

amazon主辦人。會第一線深入瞭解消費者的行為與情境,並對照與網路不同。




為什麼現在行銷這麼難?

十年前的電商主要是大型外包的行為,只要交給廣告公司就可以處理。可是目前消費者開始分眾、零散,傳統媒體關注的人變少了,所以銷售必要分散進行更多的廣告。

新媒體發展時,必要在剛開始時,就進行嘗試,並判斷這樣的方式是否對銷售有幫助。而不是等其媒體變大後,再來付大量的廣告費用。
多元嘗試是在消費者分散的環境下,必需要去做的一件事。大膽嘗試,小心求證。





沒錢也能做好市調?

行銷市調。大量在社群發問卷統計,其效果不佳,有可能找不到目標客戶
觀察解釋法。到第一線看,會錄下使用者的行為,觀看不同的消費者進入實體店的不同。並針對不同的分群進行A/B testing。進入數據分析。將行為的改變轉成結論,簡單理解。
深度訪談法。約人一對一訪談。請消費者回饋,一對一深刻的回顧尋找客戶的tone點(可帶入orid),讓消費者的購買脈絡可以分確被記錄下來。


如何找到對的客戶? 如何找到對的用戶。要先懂得把不對的用戶去除,而不是先抓大量的用戶,有捨才能確定。例如找媽媽用戶,但要帶入小朋友3歲以下(以商品分類)。好的定位方式是先捨再抓。
找到用戶的護城河:先快速取得用戶門檻,要很快的達到多少的用戶數才能設立門檻讓其他競爭者無法再進入。集中資源把一群的用戶養好,而且要清楚這群用戶的天花板,要快速的成長與獲取(帶入growth hacker)
門檻的設定要明確的瞭解。


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 如何面對消費者主導的市場。非製造為趨動,以消費為趨動,在消費者的購物的過程中要加入娛樂感。因為注意力碎片化,所以要打造客制化的需求,也許是產品,也許是服務。
物質的需求會轉變成體驗的改變。若物質的需求性很低就需要轉換成體驗的成就。從need到why。
cp高是可以分享的,再加上強烈的體驗就更好,要有生命的體驗,帶給消費者有故事。


主講者分享(以下)

如何獲得消費者。早期免費可快速帶來用戶,但可能找不到目標用戶而無法變成收費模式。現在的消費者要生命美好的體驗,現在需快速的體驗而且可以馬上得到回饋。行銷進入遊戲化,拉短時間快速回饋。消費行為可以變成群體的行為,思考社群群體的話題讓消費者進行大量與大強度的連結。立即的成就感,讓消費者費勁的事情變簡單了,例如用戶用美圖秀秀就馬上美了,立即就有成就感。
快速回饋的誘因。群體的行為有大量強連結。立即的成就感。

o2o。online and offline的成功關鍵。大陸有很多失敗案例,非做好app就是做好這件事。
核心檢視。這個o2o能不能提升效率,提升效率才能滿足消費者的tone點,要「快速、養成習慣、提升效率」。能夠讓消費者下決策時可以快速,太客制化的、服務密度高的不適合做o2o。利益分配必需有賺頭,中間要分配出去的要越少越好,要評估燒錢的程度。平台管理要效率化,(網頁、app的執行速度,可帶入ga),當體驗變差了,會一直減少用戶數。
要能提升效率、加速客戶決策、利益分配要有賺頭、平台要效率化。

===========================================



第一次勞保分享。夠用嗎?

下列為簡報檔連結
http://www.slideshare.net/ssuser5a2ff4/20161128-69579430


今天又在同樣的場地,用同樣的設備進行分享。有了上次的經驗後,這次簡報風格改為白底、大圖。
事前只提早10分鐘測試設備,簡報首頁因為深色的關係,投影設備的明暗度還是要調整後才看得清楚。
簡報一開始的設立,就分成「勞工」、「保險」兩個部分,並提供部分圖片加強「勞工」的印象。放了幾張美女圖自爽後,果然被一群姊姊妹妹說怎麼都是美女圖,還好昨天有想到,再追加一張健身房猛男照!讓解釋「勞工」這部分有個較好的收尾。

當進入「保險」這個階段時,就開始出現提問了。
勞保基本分為:生、老、病、死、殘、職災,六大項。都有各自的給付條件。
當深入瞭解這部分時,才發現真得很多人不懂,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請領?因為法規的關係,有很多也是可以跟雇主要求的權益。

因為很多人接收到的訊息都是很零散的,在談生、病時都還很好理解。「老」就很難了,光自己上了好多堂課,還是不容易簡單說完。「死」這部分應該很多人都有一些錢沒請領到。「殘」其實在勞保很久了,也有一些實際上的受益者;政府一直在說「勞保黃牛」的壞,我倒是覺得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其他人,然後收取適當的費用也是合理的,至於政府為什麼說它不好,因為它是幫助勞工從政府手上取得更多勞工應得的理賠啊~~~~~~~~

在談「死」時,其實就會談到一點民法了,因為法律上繼承權的問題,所以有一部分的給付,也會談順位。

整體而言還算順利,時間也約莫在一小時左右,感謝一位大哥的幫忙補充,讓大多數人的問題得到解答。

不過勞保這個議題,實在很難簡單就說清楚。
下次還有機會,要把繼承與請領的部分加強,簡報還是減少用深色的照片,圖文配置時最好考慮到面對的人群性質。

最後簡單把勞保做成一張表



*超有感產品文案怎麼寫*

文案是為了宣傳商品企業主張想法,在報章雜誌、海報等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的圖像廣告、電視廣告、網頁橫幅等使用的文稿或以此為業的人。
(來源維基百科)


所以文案包含:A(想要宣傳的商品、企業、主張、想法)、B(要使用的宣傳平台)、C(宣傳這商品的方法)。

那麼文案要怎樣開始呢?首先要先拆解A,這個商品的優點為何?這個商品的目標客群、族群為何?
再來是目標客群、族群的分類。如果是上班族,怎樣的宣傳方式是他們容易獲取、接受的?如果是長輩的話,怎樣的方式是他們習慣的?如果是年輕人那麼又是怎樣的習慣?

大略把網路常用的社群平台分類的話,長輩學習line比較容易,上班族看email比較不影響工作,年輕人的話有用FB,也有用INSTAGRAM。因應各平台的族群不同,而以該族群看得懂的方式去表現,也以各平台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LINE就常見長輩圖,email已有常用的文案內容;IG主要為圖片,所以直接以圖片表達是最快最好的方式。

在一連串的主題課程後,發現最主要的方式是要知道自己商品的主要TA是誰?

透過TA的確定決定行銷的方向,網路就有網路的內容可以處理,傳統就有傳統的方式。這沒有對錯,只有確定對象,才可以以對象瞭解的方式進行。

先從商品檢視目標客戶,再從目標客戶的消費習慣與方式去拆解,怎樣的平台是適合的?再從平台性質決定文案的內容與表達方式。文案的內容最好是目標客戶本身日常會考慮、想要、擔心的,激起目標客戶的情緒才能有下一步的銷售。



你的名字 Your Name (君の名は / Kimi no Na wa) 觀後感

君の名は
《你的名字》是日本動畫家新海誠編劇與執導、於2016年8月26日上映的動畫電影。影片由田中將賀擔任人物設計、作畫導演為安藤雅司、劇中音樂則由搖滾樂團RADWIMPS負責製作,影星神木隆之介與上白石萌音分別為片中男女主角配音。 本作是新海誠首次採用製作委員會方式的作品。維基百科
首映時間: 2016 年 7 月 3 日
一部在日本賣到翻掉的動畫,也讓「新海誠」成為「唯一超越宮崎駿百億紀錄的男人!」
在高品質的作畫下,這是一部一定要進電影院觀賞的電影。也因為其實熱門的程度,網路上充滿的各式的影評;在寫作才是最好的練習下,決定來寫這部電影的心得。因為心得內容會充滿各式的設定討論,所以還沒看電影的人,還是先不要看比較好(自以為會有人來看。)
在查資料時找到了被稱為原型的影片,也是日本的一個廣告。那麼就先我們來看一下這部廣告吧。
看完廣告後還有興趣不怕被劇透,再往下看吧。






=======================================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新海誠如同以前一樣的高品質的畫風,再配上RADWIMPS好聽的配樂,讓這部動畫一舉衝上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網路上更傳言沒交往的一起去看這部動畫就會在一起。
時間軸的設定跟劇情的安排更讓人一秒都不想停下來。

但更讓我在意的,不是什麼平行宇宙、半身、結之類的,會讓人在意的反而是三、五的時間差。

瀧與三葉在一開始都是高中生,隨著劇情的展開會發現兩個人的時間差了三年,而且有著改變歷史的神話般情節。在歷史改變後卻也發生忘記彼此的事件,就這樣直到瀧改變歷史的五年後,才又在路上偶遇到彼此;只覺得對方非常像是心中想要找的那個人,或是這個人我一定要認識他一樣的尋找對方。最後問了彼此:君の名は

有人看了這部動畫大哭,有人也只是對淡淡的懷疑自己的哭點是不是太高;一部作品是否觸動人心,往往是看的人是否曾經有過作品中想表達的感受、情緒。

交換靈魂=交換日記。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就沒有愛情來得太突然的道理。瀧會喜歡上美紀也就是每次打工都看著對方;無論在生活中的那個地方,愛情就是來得這麼突然。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感受著對方的生活、情緒的點滴,發現自己也有這麼一些改變;這不就是現在網路世代在網路上的交友嗎?每天在社群平台上看著朋友或陌生人的日常,每天在自己的頁面上發表著自己的日常,也就這樣讓別人慢慢的認識自己。
非網路世代的,也有著搭公車、火車、捷運時,遇到的那個每天在背單字的男/女孩。今天是看英文,也許早上就有考試吧;如同這樣的情緒在心中產生,最後是否有勇氣去詢問對方到底是誰?這段感情其實是一種日常。

慧星!讓兩人分隔的強大設定。
慧星=心中想要前往的地方(大學)。慧星發生之時,瀧正要上高中,他的人生也暫時沒有其他選項,慧星對瀧也只是一道美麗的幻影;三葉已經是高三生了,要面對的是留在鄉下,還是上東京?要離開家鄉的決定也有機會被家人(父親)強烈的反對。三葉沒有對父親表達自己想要的選擇,那麼她就會留在家鄉,並如同慧星催毀的城鎮般,消失在瀧的生命之中。當劇情走到黃昏之時,能決定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是否要父親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也只有三葉自己可以決定;因為有人喜歡著自己,所以要去爭取上東京的機會,不讓慧星的催毀成為事實。當面對人生重大決定時,是否有那麼一個力量支持著自己?

是否曾有在離開校園一段歲月了,卻不小心在路上久未連絡的朋友、同學?
就因為有段已經刻在生命中的記憶,所以遇到機會時就會想再見見對方。想知道老朋友、老同學,或是那段曾經在生命中低潮陪伴自己走過的熟悉的陌生人,最近過得好不好?

君の名は在這個時間點,就是這麼一部日常的作品。有著的也是日常的感情。
無論看完這部動畫有沒有哭?那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時間軸錯亂看不懂?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在看這部動畫前,曾在臉書寫下:「平行世界是種心理狀態,因為人與人是無法充足認識對方的全部」。
看完動畫後,更確定這樣的感受。

曾跟朋友討論這個部分的感受,朋友說原來那麼感動我。其實我只是想表達,原來一個日常可以處理的這麼不一樣,但其中的感情卻是那麼的深刻。






上班受傷了,怎麼辦?

前兩天朋友傳了張受傷的圖來。問說過幾天能不能幫忙去載他回家?就稍微聊了一下,他現在的情況。

上班時間受了傷,縫了十幾針,醫師建議在家休養2個月。
一開始的直覺是想到勞保可以申請,後來詳細看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勞保要申請的情況下有一些條件,要回到勞基法上去看。

勞動基準法有關職業災害補償之規定

第七章職業災害補償
第五十九條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殘廢、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左列規定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 
一、勞工受傷或罹患職業病時,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職業病之種類及其醫療範圍,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二、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但醫療期間屆滿2年仍未能痊癒,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為喪失原有工作能力,且不合第3款之殘廢給付標準者,雇主得一次給付40個月之平均工資後,免除此項工資補償責任。
三、勞工經治療終止後,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其身體遺存殘廢者,雇主應按其平均工資及其殘廢程度,一次給予殘廢補償。殘廢補償標準,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四、勞工遭遇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而死亡時,雇主除給與5個月平均工資之喪葬費外,並應一次給與其遺屬40個月平均工資之死亡補償。其遺屬受領死亡補償之順位如左:

     (一)配偶及子女。
   (二)父母。
   (三)祖父母。
   (四)孫子女。
   (五)兄弟姐妹。



上班時受傷,根據勞基法第59條,雇主應付以上補償。
以朋友受傷休養兩個月的情況下,雇主應付就醫之必需的醫療費用與休養期間的工資(需照原領工資給與)。這是雇主的責任無法避免的,不管怎樣老闆就是要給這些錢。

例:就醫前後花了5萬元。休養兩個月,每月薪資3萬元。那麼老闆該給員工的就是11萬元。
那麼老闆如果不想付這些錢呢?那勞工的權益該如何爭取呢?

 如果勞工因受傷、疾病無法上班,且未領到原有薪資。


何謂社群?社群經營又該如何執行?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所以江湖就是社群。只要是可以讓一群人相互交流訊息的平台,就是社群平台。

那麼社群又該如何經營呢?
要經營的並不是社群,而是族群。
族群指得是這群人有共通性。例如同樣來自一個地方(縣市、學校、公司),或是具有同樣一種身份(公司老闆、新生兒的媽媽、辛苦的勞工朋友),最好的是擁有同樣的興趣(機車、汽車、運動、美食、旅遊、遊戲…等等)
人在從事是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時,容易進入愉快有成就感的情緒之中。當要進行社群經營時,最好是從有興趣的一個族群開始,更重要的是這個族群要跟想要經營的內容是有關係的。

社群的平台有很多。從最早的BBS,到再來的網頁討論版、奇摩家族,演變到近年(2016)的臉書、Twitter、Instagram、LINE群組、LINE@、噗浪…等等的。在這裡就想提到翟本喬曾經在一次ted提到訊息的傳播,已經從先前的月、週、日、時、分,進步到秒了。例如臉書的秒讚、line的瘋傳,都是訊息快速傳播下的產物。
平台的選擇可以從普遍性選擇起,例如台灣最多人用的就是臉書,最常用的通訊軟體就是LINE。在臉書上較好的方式是建立粉絲頁,LINE的話就是用LINE@。

行銷是一連串的互動行為。
興趣可以產生強連結。
在這些前提下,如何讓目標族群加入LINE@與粉絲頁就是一開始的主要方向。

(一)命名:粉絲頁的名字就是第一印象,不要太商業化,過於商業化會失去親和力。最好的當然就是跟興趣有關係的,要用公司名的話最好是這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而且大家不會排斥的。

(二)封面:當名字吸引人了,就是點進去的第一頁面,也就是粉絲頁的封面。簡明的照片,避免使用廣告。

(三)發文:粉絲頁的內文佔有很大的重點,當人吸引進來了,就需要適當的文章在留住人。發文盡量是有長有短,題材多元化,更重要是有互動。人在接受訊息的喜好是直播>影片>圖>文字。要豐富發文的內容,可以使用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產生器。


行銷的流程(每個環節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