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轉移)帶來的新契機

不約而同的,在2016年底與2017年初,羅胖與許景泰老師都提到了網路人口紅利。自從iphone與android手機問市以來,加上3g網路的收費下降,開啟了大量通往網路的入口。以往想上網還必需學習用電腦,使得網路族群大多數的年齡層偏低,而行動通訊的便利性,帶來了更多年齡層的移動。先前到某門市拜訪朋友時,還遇見70多歲的老夫婦從美國回台,只打算待一小段時間,所以在找適用的網路解決方案。
台灣人口約2300萬左右,而目前網路人口約1700萬,約7成人口都有使用網路的習慣。也因為大量的人口轉移,讓電商從過去的透過大平台(yahoo拍賣、pchome、露天拍賣),變成經營自己的網路平台,而且開啟了形形色色的行銷、廣告模式。
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是民國60~70年代末,在這個年代打拼的人,大多是離開家鄉到大城市,並做著他們在家鄉從沒看過的工作(鄉下就只有種田)。這是人口的實體轉移,造就了現在的台北市、新北市的人口密集度,也造了許多經濟規模。這年代的人只有不種田,我要做生意,我想創業的念頭大過一切。這樣的觀念對於那個年代的父母,也有著覺得孩子的想法不踏實的念頭。
緊接著來的網路時代(1990年開始),人們開始在網路上(bbs上)協作(交換資訊),開啟了大量的創作,也從網路的連載轉而到實際書籍的出版。更有一些目前看到的神人級IT高手,從這個時間就在與比他們年齡大上7~10的成年人交流,進而造就他們目前有機會變成神人的契機。
而約2000年開始的網路拍賣大戰,更是一連串的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2009年底的iphone 3GS發表,再加上台灣的3g網路漸漸成熟,大量的改變人們的習性。
70年代人口的實體移動帶來了大量的經濟紅利,夜市文化約莫也是這個時間點成形的。90年代網路的移動,也帶來大量的電商發展。相較於當公務員這件事,台灣社會的許多人就是不停的改變(轉移),早從幾百年前渡海來跟原住民搶地盤、對幹,到工業時代發展提著一支皮箱出國跑業務,到台商的南進、西進,到2010年的年輕人出國打工,再到2017年的網路經濟。再再都表現出,台灣人對於改變的接受度很大。
而每一個改變的節點,均對許多人造成影響。不論環境怎麼改變,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於不變就是最壞)。

十年磨一劍 —憲福

出處: 唐·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典故: 比喻多年刻苦磨練。
人生能有幾個十年?現代人的第一與二個十年,通常都在學校教育中渡過。網路上有不少文章教年輕人,在30歲前該怎樣選擇工作?20~30是第三個十年。但很少有人或文章在聊30~40、40~50,還有50、60以後的生活。
在一次的機緣巧合下,透過臉書認識了很多大神,重新開啟閱讀這條道路,也看到許多「十年磨一劍」的例子。這些大神告訴我,投資自己幾歲都不算晚,只要開始了,就有機會複利成長。其中兩位大神分別是王永福(福哥)、謝文憲(憲哥)。雖然還沒有機會聽他們現場的授課,但從兩位各別的著作{上台的技術}、{說出影響力},就可以看出兩位的功力是多麼高深。這兩位大神並不是一開始就跟現在一樣充滿能量,在他們身上我明確的看到「十年磨一劍」這件事,現在就跟大家分享我看到什麼。
{上台的技術}一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對方想聽什麼?」、「我想說什麼?」、「該如何表達?」。在此書一開始的專文推薦裡寫到福哥的過往,福哥是五專土木工程科畢業的,做過工地主任,當過保險業務員,後進修EMBA,再來經營企管公司並在大學教書;因緣際會寫了兩本電腦的專業教學書,最後變成簡報大神。書中有著福哥多年來準備簡報的精華,強烈建議買來精讀與實作;福哥並不是一離開學校就打算當簡報大神的,也是多年不停的磨練不同的技能,直到後來找到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並在這上面精練自己的能力。
{說出影響力}一書並不是憲哥的第一本著作,要認識憲哥建議從{行動的力量}讀起。憲哥當過HR、採購,在信義房屋賣過房子,在華信銀行負責過投資管理帳戶專業,曾在半年內負責過147場投資理財講座,在2006年投身講師界,在2011年出版{行動的力量}一書,而此書於2016年12月再改版。{說出影響力(新編版)}於2015年出版,此時憲哥已48歲。
看過憲哥與福哥的經歷後,發現他們離開學校後並沒有在同一個環境上待上許久。他們不停的調整自己的步伐,直到踏上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許是在30多歲時才找到)。而經過十多年的磨練,成就今天在講師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因為自己已經35歲了,再加上一事無成。不管是自己,還是看著現在一些剛畢業的朋友們,總會對人生有些無力感。但開始關注這些大神後,發現該做的累積是必要的,人生沒有不能重來的時候;這個重來必需靠著過去的養分重新發芽壯大。憲哥說過「凡事只有要40%的把握就可以去做了。」
人生的低潮是一時的,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路,「十年磨一劍」吧。

為什麼台灣的父母總是叫小孩考公務員?

對於台灣人來說,大數多人的共同記憶就是當你會讀書時,父母會叫你去考公務員;如果你不會讀書,父母會叫你去補習考公務員;如果你是原住民身份,父母會叫你去考公務員,因為分數有加權。
這些父母建議孩子考公務員通常是這樣說的:「公務員工作時間固定」、「公務員薪水還不錯」、「公務員退休金領得還不少」,把公務員視為鐵飯碗,而且是很重要的人生選項之一。有時再進一步問為什麼要考公務員,他們會說「某某親友就是老師,現在退休了,有固定退休金領。」「某某親友有小孩現在在郵局上班,不用加班,薪水還不錯。」…
父母之所以建議子女選公務員的原因,最主要就是錢。
但「返校」出來後,白色恐怖又被人拿出來討論。「返校」這遊戲除了有大量的台灣傳統元素外,還有白色恐怖的背景在。在看完網路上許多討論的素材後,突然有個想法是「考公務員是白色恐怖的遺毒」。
白色恐怖的影響下,造成社會上人人自危的氛圍。而現在看來的某些點,都跟在那個時代要活下有關。例如長輩常常關心親友、鄰居的大小事,因為「匪諜就在你身邊」,所以要常聊鄰居的大小事,看他是不是有異狀。要叫小孩考公務員,因為進入公家機關是安全的保證,要證明給政府看,我們家把最優秀的小孩送去給你們管,所以我們不會作亂。
在維基百科上查到這段資料「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
也就是說當你我的父母長輩是在這段時間長大的,他們可能就受到為了活下去的求生本能,所以只能告訴你該怎樣保護自己。
在這段時間追求真誠的人通常都是最短命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