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斷點與失智症

首先,接下來這段內容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個人對於身邊人事物的觀察。
記得不久前,體會到台灣有線電視的重播率過高,說不定是造成失智的可能性。但要說是電視的重播率過高,倒不如說是日常生活的重覆性過高。
4/21得到app一段音頻提到,失智症造成的原因之一是「孤獨」。從「孤獨」這個點來延伸,再參考家中長輩的狀況,大概有了初步的想法。
那就是跟退休的生活方式有關。有些人退休後,是豐富的生活,不停的學新事物,認識新朋友,生活不至於「孤獨」。
人在記憶事物時,需帶入「人事時地物」,例如高中同學,國小同學,出社會第一份工作認識的人…等等。但長年的退休生活,再加上環境沒有改變,日復一日的相同,交談對象的減少,盯著電視看著重覆的內容。有可能造成記憶的錯亂,就像星爺不停重播的電影,無法記得實際上,第一次是什麼時候觀看的。
當記憶錯亂時,就開始出現,誰誰誰是否還在某公司工作?還是誰誰誰是否單身?還有過去曾經做過什麼事?老人家就開始不記得新的東西。因為跟人的連結減少了,也沒有狀態上的變化了。
年少時,會記得的是國中暗戀的對象,會記得的是高中那年一起追的女孩,會記得的是大學一起蹺的課,到出社會後的每一份工作,每一個社交場合認識的新朋友。
但「孤獨」的退休生活,卻是長達10年以上的重覆。可能每日就看著兒子、女兒出門上班,看著孫子上課,也可能沒住在一起。只能自己一個人看著電視,偶而上上市場,當體力越來越差時,連市場都不想去了。日復一日的與老友們,聊著過往,就這樣停留在過去,如同時間凍結般。
因為不是科學的統計,只是看著身邊的老人家而有所感。
從「孤獨」與「凍結」來想,人真得要退休嗎?是否有認真想過退休生活是怎樣呢?當孩子與孫子都不再需要你時,你是否有想過一個人生活的價值呢?

大學學歷與儲蓄險

下午看到這篇貼文,突然覺得儲蓄險跟大學學歷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就從這文章的觀點來解析吧…
儲蓄險該注意的三件事:期間、現金(變現率)、實質報酬率
首先是購買年期,基本就是3~20年,提前解約會損失本金,至於為什麼損失,放在最後一點談。
再來是變現率,儲蓄險到期要將利息領出,採用的是「部分解約」的方式,也就是降保額;未到期前只能用借款的方式將屬於自己的錢領出,也等於要支付保險公司利息。所以取出現金需支付利息,或是要滿期才能領,這張保單的變現率極差。
實質報酬率。因保戶所繳保費,部分要購買保障,部分要營銷費用,所以最後實質累積本金不高,「本小利大,利不大」,在這個時候就很適用,造成滿期將錢領回時,會覺得利息異常的低。(這部分要指低利2%內的保單)。
要避免以上的狀況,最佳的選擇是「不要買」。
但求安心的話,是可以考慮。畢竟心靈穩定了,才能把事做好。
那這玩意兒,跟用學貸的大學學歷有什麼關係呢?
在幾件原則下,來看看打混讀大學這件事的投報率。
1 時間是人生最寶貴的事
2 投資自己是職涯發展最重要的事
讀大學有什麼問題?
期間:至少4年,多的人會讀超過6年。提前解約,休學不讀了,就是只有高中學歷。損失了時間,也沒得到想要的東西(學歷、利息)
變現率:正常的生涯發展,是投資自己的時間越久,報酬率越高。而大學期間,是職涯發展的最初期,這時間最好的方式是投資自己。但現在許多學生,只有打工才能求溫飽,無法在這個時期累積。累積社團經驗,教學、領導、人際、溝通、企劃…等等的經驗,導至課本上的東西沒學好,非本職的經驗也不夠,大學畢業後也無法找到較佳的工作環境。(起薪會比高中好一點)
實質報酬率。負債讀大學,大學畢業至少是40萬的學貸。對比高中畢業,與大學畢業,假設起薪差3000元,在不計利息的條件下,要134個月才能還清,等於11年又2個月。以4年換11年…這報酬率真得不高。
這樣算的話,在家庭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讀大學真得不是一件報酬率高的事。
那麼…對於這樣的事情要怎麼解套呢?